來源:《國家電網》雜志 時間:2021-07-30 16:49
寧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稱。6月,這里瓜果飄香,草木蔥蘢,生機盎然。遠遠望去,一基基鐵塔矗立在戈壁深處、瀚海沙漠中,一條條閃著銀光的導線連接千家萬戶,點亮萬家燈火。
從舊中國的一盞煤油燈到新時代的萬家燈火輝煌,寧夏電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孤立、零碎的電網到統一管理的電網再到智慧物聯的堅強送端電網;國網寧夏電力公司秉承著“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為“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著新時代的磅礴力量。紅色六盤、巍巍賀蘭、黃河兩岸……到處都有電網人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獻,匯集成寧夏電網建設的光明畫卷。
到2020年年底,寧夏電網統調裝機容量5587萬千瓦,人均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2574萬千瓦,占統調裝機的46.1%,位居全國第二,較“十二五”末增長130%。新能源利用率達到97.6%,寧夏新能源消納水平在國內領先,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顯著提升,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壯志凌云競風流
新中國成立初的寧夏省,電力供應奇缺,全省僅有一家解放前成立的電燈公司對銀川極小范圍區域供電,而廣袤的城鄉大地仍處于原始的油燈世界。
1949年,黨先后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派出高健民、楊桂山、畢聚德等幾名共產黨員以軍代表身份接管寧夏電燈公司,組建寧夏人民電廠。自此,寧夏電力迎來了真正的新生。寧夏電力,從此時開始蹣跚起步。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寧夏掀起了經濟建設的高潮。這一年,石嘴山電廠、青銅峽水電站相繼開工建設,黨中央先后從全國各地抽調專業人才支援寧夏。無數青年兒女滿懷激情,投身到這片戰天斗地的恢弘疆場中。
1960年,大武口到銀川110千伏輸電線路建成,寧夏初步形成了110千伏石銀電網,逐步開啟了電網統一調度的新局面;1966年,110千伏線路向銀川南部延伸,石銀青電網形成;1975年,石銀青中(即寧夏川區)電網在寧夏中部點燃灼灼亮光;1978年,在寧夏回漢人民世代生活的沃土上,形成了110千伏線路的主網,年發電量達到16.51億千瓦時。至此,各地小型、分散的發電機組孤立運行的狀況基本結束。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在安全的電力供應助推下,寧夏各具特色的工業基地初具輪廓,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寧夏逐步走上了電力供應的自強之路。
大道如虹踏歌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寧夏站在了新的、充滿更大希冀的起點上。
1980年,寧夏首條220千伏線路—大武口至銀川220千伏線路建成投運;1988年,西北第一座單機容量3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大壩電廠,在塞上江南拔地而起,標志著寧夏電力工業跨入了全國高參數、大容量、現代化火電機組的行列;1990年,以銀南、固原地區為中心的主網架由220千伏升級為330千伏,甘肅靖遠電廠至青銅峽古城330千伏送電線路的建成,使寧夏電網結束了孤立運行的歷史。
一座座變電站拔地而起,一條條銀線遍布八方。
1995年,寧夏實現全區村村通電,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村村通電的省區。自1998年起,國網寧夏電力先后投資48.73億開展農網一二期建設改造、“戶戶通電”等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兩改一同價”,通過農網改造升級,全區行政村、自然村、農戶通電率均達到100%,廣大群眾告別了過去“照明用油燈、磨面碾米到臨鄉”的局面。
“戶戶通電”和“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發展戰略工程,使回族之鄉的群眾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黨的關懷。隨著“戶戶通電”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無電戶結束了油燈照明的歷史,堅強的農村電網已成為播撒光明、和諧萬家的“連心橋”。
站在時間的車輪回望,寧夏電網追趕著時代奮力前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線單變到各電壓等級電網協調發展,電網的日臻完善與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區“網架堅實、布局合理、設備先進”的現代化電網,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寧夏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電力保障。在6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30年不遇的黃河洪峰面前,在地方重大政治經濟活動安全保電任務中,寧夏電網一次次經受住了考驗,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000年后,寧夏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和社會發展空間巨大。隨著“一號工程”建設的沖鋒號角響徹這片熱土,寧夏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戰略全面實施。2008年,當時亞洲最大、寧夏電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銀川東750千伏變電站建成運行,標志著寧夏主網正式步入“750千伏電網”時代,成為西北750千伏主干網架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2月28日,寧東直流輸電示范工程雙極投運,開啟了大規模外送的第一條通道,這也是世界上首條±660千伏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工程?!懊簭目罩凶?,電送全中國”,寧夏幾代電力人的電力外送夢終于得以實現。
電網的日臻完善與跨越式發展,讓寧夏電網的外送電能力、供電可靠性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電網的保障能力更加完善和有效。
敢教日月換新天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共進,一同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鴻鵠之志帶起陣陣漣漪、滿腔熱血卷起電力大潮。2013年,國網寧夏電力以全新的視野提出了“三年再造一個寧夏電網”發展戰略,通過前所未有的建設規模和大跨度的電網建設提速,至2015年初步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形成750千伏雙環網,電網輸供電能力、新能源接納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電網工程建設快馬加鞭,一項項輸變電工程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2015年,沙湖750千伏變電站工程的竣工投運,太陽山、黃河—賀蘭山二回、太陽山—六盤山—平涼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沙坡頭、杞鄉等6個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豐等13個330千伏項目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情下穩步推進,新開工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和變電容量“雙雙過千”,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發展水平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展現出了全力以赴奮力趕超的巨大魄力,寧夏電網建設駛入了“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到2018年,寧夏電網“A”字型輸電網絡基本形成,一張以750千伏雙環網為骨干、各電壓等級協調發展、覆蓋全區的交直流混聯堅強智能電網,在“塞上江南”的熱土上蓬勃發展。
在主網架建設緊鑼密鼓、步步推進的同時,2014年12月,寧夏第二條電力外送大通道—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建設,受到全世界的矚目。2016年年底,該工程建成投運。
“十三五”期間,寧夏兩條電力外送大通道齊頭并進,外送電量連續五年實現百億級階梯式增長,年均增長率26.83%,累計外送電量超過4200億千瓦時,源源不斷地將清潔電能輸送到祖國東部,持續將寧夏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寧夏電網也成為全國首個“外送”超過“內售”的省級電網。
創新成為寧夏電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之源。被譽為“機器人之家”的銀川東換流站,以智能檢測推動運維工作質的飛躍;自主研發“無人機航母”,實現了5架多機型無人機集群式自主巡檢;±1100千伏電壓等級輸電線路開展直升機吊索法帶電檢修作業,是寧夏帶電作業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嘗試。加強新能源電網技術攻關,超前開展寧夏“風光儲輸一體化”及“源網荷儲一體化”關鍵技術等新領域、新技術的重大前沿性課題研究。國網寧夏電力在攀登建設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這一宏偉目標的高峰中,創新驅動、勢不可擋。
在發展熱潮中,紅色力量成為國網寧夏電力快速發展的精神源泉。關鍵時刻“跟我上”,黨員是旗幟,支部是堡壘。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身影助推能源互聯網、節能環保、人工智能技術、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領域發展,積極解決小微企業電力需求,不斷推進新能源設施建設布局,全力服務脫貧攻堅,讓每一千瓦時電貼心、暖心,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刻,黨員帶頭戰斗在疫情一線,國網寧夏電力彰顯央企責任擔當,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六穩”“六?!?,2020年累計減少客戶電費支出約13.82億元,惠及各類電力客戶38.8萬戶,為地方經濟恢復作出了積極貢獻。
黨旗為歲月爭輝,紅星為大地閃耀。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國網寧夏電力將繼續堅定不移跟黨走,真抓實干拓前路,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奮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為“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史慧敏 郭文英 周序鵬)
責任編輯:劉趁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